傳統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國傳統產業發展面臨著新任務與新要求。需準確把握階段性變化,找準著力點,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行業分布廣、發展歷史久,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和新技術應用,促使傳統產業在產業結構、組織和技術體系等維度迭代升級,最終實現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綠色低碳水平和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的系統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新時代傳統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呈現出新的特點。
從“追趕型升級”轉向“引領型升級”。發展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傳統產業在技術薄弱、設備落后、產能低下的基礎上艱難起步。歷經數十年發展,依靠自主創新以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后消化吸收再創新,傳統產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追趕的歷程。時至今日,我國傳統產業中眾多產品出口量穩居世界首位,在一些領域的技術實力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鋼鐵產業為例,不僅粗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半數以上,而且行業專利申請數量也占全球鋼鐵行業專利申請數量的60%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是要加快形成更多引領全球發展的原創技術、標準體系與產品,推動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向前跨越以及尖端技術加速突破。
從“局部性優化”轉向“系統性重構”。我國過去對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多是利用自動化、信息化等技術對某一生產環節的局部改造。目前,伴隨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集群式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邁入全鏈條、系統化重構的新階段。通過綜合運用各類技術,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產業新生態,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環節深度融合、協同重塑。例如,改革開放初期,紡織產業引入自動化設備實現對紡紗、織造、印染等單點環節的效益提升。而近些年來,紡織產業在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普遍依托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從需求感知、產品設計到智能制造、市場反饋等全流程的數字化重構,推動了產業整體向高效、綠色、韌性發展的躍升。
面對上述階段性變化,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因時順勢,抓住重點任務、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久久為功。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開發出引領全球的高端技術、高端產品,必然要求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升原始創新和突破創新能力,在底層技術創新上修煉內功。與模仿創新、集成創新相比,原始創新更依賴長期性、系統性的基礎研究投入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需要企業具備較強的戰略定力和創新投入意愿。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在原始創新方面仍有短板,需解決研發投入強度偏低、基礎研究能力不強、源頭技術供給不足等問題。醫藥、航空航天器及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等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在2%以上,而食品制造業、紡織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傳統產業多在1%左右。創新投入方向多以應用開發為主,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在部分領域依然存在。為此,應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一方面,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財政補貼、成果轉化獎勵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傳統產業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引導更多創新資源投向基礎研究、原創技術等源頭領域,推動企業從追求短期見效向注重長期積累轉變,加快破解關鍵技術瓶頸,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支撐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的核心技術成果,推動傳統產業在更高起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提升融合創新能力。運用新技術對我國傳統產業進行系統性改造,關鍵在于加快傳統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等的深度融合,推動形成跨界協同、融合創新的發展格局。目前傳統產業企業和新興技術提供商之間溝通不暢與協同困難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傳統產業企業缺乏對新技術的認知和吸納能力,缺乏轉型意愿和動力;另一方面,新興技術提供商對傳統產業生產工藝、流程的了解不足,難以形成貼合實際的解決方案。上述因素制約了融合創新的深度和效率,遲滯了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步伐。破解這些矛盾和問題,應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構建融合創新生態。重點培育一批專業化、平臺化、輕量化的數字化轉型方案提供商,推廣低代碼、模塊化等適配性強的技術解決方案,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精準高效的技術支持。同時,促進產教融合,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推動高校和職業院校加強“智能制造+”“數字化+”等跨學科課程體系建設,支持有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與院校共建產業學院,培養既懂行業工藝又精通智能技術的高素質工程師和管理人才,為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