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國際形勢,中國先進制造業不僅是應對挑戰的核心力量,更是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引擎。先進制造引領的產業革新給工廠、產業鏈和產品帶來哪些改變?面對復雜國際形勢,發展先進制造業,我們還需要什么?一起從智能工廠、高端產品再到產業鏈,看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突圍向“新”。
走專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5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了五位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先進集體、勞動模范代表,在他們分享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在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和突破。
這五位代表都來自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圍繞創新藥物研發、數控機床核心部件研發生產、微波通信材料創新、儲能電池研發制造、衛星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領域,開拓創新、不斷突破。
廣東中山康方生物臨床運營資深總監 夏夢瑩:已經研發上市的兩款用于治療胃癌以及非小細胞肺癌的創新藥,在臨床驗證中表現出很好的療效,同時都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這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緯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葛群:到今天,我們能夠用AI技術發現新的材料,用AI監控生產線保證品質。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堅信未來我們用更綠色、更經濟、更高效的方式使用能源。
據了解,目前我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46萬家,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強的特征,在整個產業中發揮著強鏈固鏈穩鏈的重要作用。
機床突圍:
“獨門絕技”就是自主創新
先進制造業對工廠的要求明顯高于傳統制造業,而數控機床正是先進制造不可或缺的利器。在13日的記者見面會上,來自數控機床生產企業的代表陳亮,介紹了他們的“獨門絕技”。
江蘇岡田智能(江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亮:過去的15年時間里,我一直專注為中國機床裝備上我們自主研發的刀庫技術。刀庫是機床的“彈藥庫”,經過多次實驗,我們終于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們所研發的刀庫不僅性能好,而且成本大幅下降。我們“獨門絕技”是專注于產品的技術研發,不是單純生產組裝企業。我們突破了刀庫重要零件加工設備的設計和制造難題,還長期跟各大高校及院所保持合作關系,持續提升我們的科技研發及創新能力。在未來,我們將依然堅持將更多的刀庫短板弱項技術轉化。
先進制造業的工廠
與傳統工廠有啥不一樣?
那么,先進制造業的工廠與傳統工廠有什么不一樣呢?先來看一組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2月,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今年以來,全國80個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普遍保持高速增長。國家出臺的設備更新政策也讓制造業企業加快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接下來一起去兩家先進制造工廠實地看一看↓↓↓
湖南株洲這個全國最大的硬質合金產業集群里,一家企業今年一口氣更新了3條綠色智能生產線,新上的21臺自動機械手已正式投產運行。
中國五礦株硬公司鉆頭合金事業部總經理 劉國強:原來都是齒輪驅動的,咔咔響。現在換成電驅動以后,精度更精準,效率更高。在同樣的時間,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賺取更多的收入。
山東青島的一家智慧工廠,今年開始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生產制造,平均每分鐘就能下線約10臺智能冰箱。
海爾工廠技術員 尹冬冬:AI識別使檢測精度提高了10倍左右,由之前的0.1毫米提升到現在的0.01毫米,生產效率提升了40%左右。
新產品密集推出
機器人“出圈” 前景廣闊
本屆廣交會在第一期的展區里,首次增設了“服務機器人專區”,展覽面積4200平方米,46家企業參展,幾乎都展出了本企業的最新產品。
這家深圳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屬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是為船舶行業提供清洗等方面的服務。在展會開始之前,企業就提前給馬來西亞、土耳其、南非等海外客戶發邀請,目前已經收到百萬意向訂單。
深圳市行知行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海外銷售專員 張文:我們機器人可以實現全自動除銹、打磨、清洗或者噴涂的工作。我們做了市場調研后,發現海外都有這種機器人的需求,所以我們就決定做出海計劃,意向訂單在百萬元上下。
在上海的這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里,100多名“新學員”有的在練習踢足球,有的在學打太極,儼然成了一所人形機器人正式上崗前的職業技校。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科技體系總監 劉宇飛:讓機器人在這里不斷摸索自己的能力,以場景為驅動,以數據為驅動,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場景里去做一些應用。
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火爆出圈,讓不少企業嗅到了硬件裝備的商機。在蘇州高新區的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內,樓上研發,樓下量產,不到10天時間,一個可用于人形機器人的激光雷達模組樣品就完成了。它的核心電路只有指甲蓋大小,卻可以讓人形機器人的3D測量精度、感知能力大大提高。
蘇州津光圖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穆永吉:像這幾臺設備都是在全力運轉,因為最近接到訂單比較多。
蘇州光電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 李俠:激光雷達在人形機器人上的應用,猶如雨后春筍般冒起來了。
先進制造給產業鏈
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面臨著挑戰,但也迎來了新的機遇。面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中國的先進制造對產業鏈帶來了哪些改變?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來聽專家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經濟學專家 萬喆: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正推動產業鏈發生深刻變革。首先是產業升級和重構,推動了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變。這種轉型也是加速的,比方說汽車制造向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向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拓展,也促使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的環節延伸。
另外就是區域協同與集群效應是在增強的。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通過產業鏈分工協作形成了互補的優勢。國家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也是在通過上下游集聚,推動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提升。產業鏈延伸和拓展,不僅支撐了我們的供應鏈優化和自主可控,而且對于全球的價值鏈重構也有很好支撐。
那么,加速供應鏈本土化和區域化布局,是減少了我們對國外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的依賴。實際上在幫助全球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當然,我們看到,對產業鏈的各環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術創新能力上,未來也要求進一步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應對國際技術競爭和產業升級的壓力。
在人才上,先進制造業未來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對整個產業鏈升級發展要提供人才保障。上下游之間企業要實現更緊密協作和配合,共同來攻克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提高整體效率和競爭力,也增強抗風險能力。
發展先進制造業
我們還需要什么?
5月13日還有一條新聞值得注意: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聯合印發意見,提出30條重點舉措,加大金融支持廣州南沙建設力度,而支持高端制造產業發展正是其中的一項重點任務。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發展先進制造業,我們還需要什么?繼續來聽專家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經濟學專家 萬喆:首先就是技術攻堅與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關鍵核心技術像是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卡脖子的問題,還是要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助等政策激勵,將企業研發項目納入國家重大科研計劃。要完善產學研協同機制,一起突破核心技術壁壘,集中資源攻克高端數控機床、工業傳感器等卡脖子技術。
要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協同升級,現在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一方面培養高端技術工人,另一方面吸引高端復合型人才參與關鍵技術攻關。要優化產業鏈區域布局,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引導東部等發達地區向中西部等來轉移技術和一些產業。推動產業鏈鏈主企業與中小企業形成需求供應生態,來提升產業鏈的效率。
另外要金融賦能與綠色數字化轉型,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同時也要深化國際合作與規則的對接,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技術轉化為全球標準。
最后我們也要繼續深化政策優化和制度保障,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與政策協同,也要強化風險應對機制。
應該說中國先進制造業的突圍之路,還是要以技術自主化來筑牢根基,中國在先進制造業全鏈條突破是有決心的,只有在多維度協同發力下,才能在復雜國際形勢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躍升。
來源:央視新聞
免責聲明:本網站部分文章、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僅用于學術分享,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做刪除處理!